隔离第十一天(5月22日)
早上做单采,医生有些奇怪地问我:“您还没有回去啊?”
“啊?没人叫我回去哎。”我十分委屈。
“要您自己打电话给社区,社区发通知给我们,我们这里才放人。”医生也是一脸疑惑,我为什么不找社区。
对面520房间的大姐探出头来,同情的说:“您居家隔离条件不够啊?”
“够的够的,我可以一个人住的。”我想现在就走。
“那您要给社区打电话。我是回家没条件。”“520”遗憾地说。
做好核酸,早上6点半,我等到8点钟,给社区打电话,没人接,我就看时间,看手机,看新闻旧闻,就想8点半快点到。
8点半一到,我立马给社区打电话,接电话的小伙子一脸懵:我们没送过啊,您是哪里?
啊?没人送过?不清楚?
“今天医生叫我找社区啊。”我不解了。
“找社区?我们又没送过您,怎么找社区?谁送您去的找谁。哦,名字有的有的,就写了三个字,‘已隔离’。”
谁送的找谁?
幸好我把12号打电话给我的号码存了下来,老话说得没错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现在靠手机,还真记录不少东西。
“疾控中心吗?我想问一下,我啥时候可以回去。”我抓住了救命稻草。
“哦,母爱天下啊。您14天到昨天,今天开始7天观察期,都在酒店。”疫控中心的人倒是很客气。
“可我想回去哎,家里还有很多事情。能不能早点回去,交给社区管理好了。”这个时候,社区是娘家,尽管社区朝南朝北我也不清楚。
“家里的食材有吗?做核酸方便吗?您的一举一动都在派出所的监视下,您的门框上将被贴上磁条,你去做核酸有固定的时间,固定的地点。您手机上的码也是不一样的。在酒店不是蛮好的啊,饭有人送,核酸有人采,只要再待几天,就可以回去了,什么地方都不用去报到了。”
经他这么一吓一哄,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,熬吧。
带来的一次性筷子 用完了,笔也剩下半管墨了,眼药水滴得只剩一个底,红枣水已经两天没有喝了,想想也是气人,火车不是都已经消毒的了吗?上火车的人员不是都检验过码的码?怎么还有阳性?
进来时不是说好14+7的吗?这7不是纳入社区管理了吗?
每天群里有人问,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出去,点长总是回三个字:“等通知”。
隔友急了,说我已经14+7住满了,怎么还不能出去,点长再客气地回复一句:快了。
等通知,等通知。
等通知现在已经是防疫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了:
这里的核酸明天做不做?
等通知。
学校什么时候不再上网课?
等通知。
明天到昆明的飞机票有吗?
等通知……
悉悉索索地走路声响了起来,晚饭来了,送饭的小伙子拉着一辆拖车,慢慢悠悠地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发过去,我前两天听到他的悉索声就到门口接:看见他一份饭,一份饮料一双筷子地放上,我知道,每天为什么有的盒饭有塑料袋,有的盒饭没塑料袋了——发到一袋盒饭的最后一份,有塑料袋。筷子,饮料都是小伙子从另外一辆拖车上拿下来放到蓝色凳子上的。
我今天向他要了三双筷子,因为早餐没有筷子,用手抓馒头,一是不卫生,二是黏搭搭。本来可以用不锈钢筷子,但每次洗的时候,那黏糊糊的面糊总是不好洗,因为没有湿巾纸了。
小伙子很客气地问我:“饭要不要?”
一边说一边往我的房间里探:
今天要那么多筷子?是有客人吗?这里不允许有客人。
他在客气中完成了任务。工作人员的警觉性已经锻炼出来了。
“不要,不要”。我自己的三餐饭大多喂了垃圾桶。
晚上,小丽在团干部群里发了一则笑话:
一个年轻人在工厂上班,每天吃饱睡觉不干活,领导叫他去干活,他说你们厂里包吃包住我才来的,领导气得叫他走,他说我不走,你们说好了包吃包住我才来的。领导气得走了,他还不忘说一声:“把门关上!”
那理直气壮的模样,笑得我眼泪也出来了。
包吃包住。
有人砒霜,有人糖霜。